
武汉高农集团官方网站 www.wxhhjx.com
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,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,1994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,于1996年、2001年、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,并于2004年被科技部授予“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”称号。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、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教授。
研究方向
研究内容
(1)基因图谱研究;
(2)重要基因分离克隆研究;
(3)功能基因组研究;
(4)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研究;
(5)种质资源创新及遗传多样性研究;
(6)分子技术育种研究;
(7)新品种选育。
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
交流与合作
条件建设
研究水平与进展
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大规??顾竟δ芑蜃檠芯康募际跗教?,与国际同类研究处于同一水平,在此平台上分离到有重要应用前景、功能明确的新基因54个,有助于改变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长期依赖引进国外基因的局面;
长期致力于杂种优势生物学基础研究,提出了上位性是杂种优势的重要遗传基础的观点,并利用构建的“永久F2”群体全面、圆满地解析了优良杂交稻汕优63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,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;
形成了主要农作物资源创新与挖掘的技术、理论体系并培育大量特色材料,构建了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,培育了我国第一个商品化转基因作物品种--华番一号等一批番茄、棉花、水稻转基因品种(系);
建立了完整的柑橘细胞工程技术体系,建立世界最大的柑橘离体材料保存库,发掘了一批有价值的柑橘突变体,培育的品种占我国同期选育品种的35%,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;
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(Pol CMS),被认为“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”,在国内外油菜育种界被广泛研究利用,以此为材料培育了一大批新品种,每年以1300万亩的面积在全国大面积种植,杂交油菜的研究与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“九五”期间实验室在研课题240余项。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4篇。国际会议论文95篇,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1项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,三等奖1项;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;各种个人奖励20项。申请了国家专利12项,授权专利3项。鉴定成果10项,培育新品种6个。
“十五”期间 实验室在研课题257项,其中包括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、“973”(首席)等国家级课题117项,国际合作18项。发表论文496篇,其中SCI收录论文173篇,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2篇,大于5的论文8篇,大于2的论文65篇?;袷〔考兑陨辖崩?3项,其中获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省部级一等奖7项,省部级二等奖4项,省部级三等奖2项。申请专利61项,批准16项,审定品种39个(国家审定品种15个)。
“十一五”初期(2006-2007年) 在研课题在研课题173项,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71项(主持1项863重大科技专项,1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),国际合作项目12项;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6篇,其中SCI刊源论文160篇,影响因子10以上论文3篇、5以上的论文13篇(皆为第一完成单位)、3以上论文46篇;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,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;授权专利13项(其中基因专利5项),新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8项(其中基因专利16项);通过审定的新品种16个(国家审定品种7个)。